嫉妒有甚麼禍害
 
     
  简繁转换 - 简体  
     
 
古希臘斯葛多派的哲學家認為:「嫉妒是對別人幸運的一種煩惱。」
曾經“平起平坐”過,或是曾經“不如自己”過,如今成了“能幹”者,使嫉妒者產生抵觸和對抗;嫉妒者的流言、惡語、陷害、阻撓、 造謠、是是非非等,往往會給別人造成惡劣的後果。
中國現代文學家兼詩人艾青則說:「嫉妒心是心靈上的腫瘤。」
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:「嫉妒這惡魔,總是在暗暗地、悄悄地毀掉人間的好東西!」
對於嫉妒,培根闡述:「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,他就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,以求實現自己和他人兩者平衡。」
法國作家拉羅會弗科就曾說過:「嫉妒是萬惡之源,懷有嫉妒心的人不會有絲毫同情心。嫉妒者愛己勝於愛人。」 因為嫉妒,故不希望別人比自己優越;因為自私,故總是想剝奪別人的優越。嫉妒的人,因為容不下別人的長處,所以就通過說別人的壞話來尋求一種心理的滿足。

 
  正常人的發泄方法有很多種,嫉妒者之發泄是精神扭曲的、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一種快感;是一種基於對事業和社會俱有危害性的、破壞性的泄憤。一般來說,除了輕微的嫉妒僅表現為內心的怨恨而不付諸行為外,極大多數的嫉妒心理都伴隨著發泄性行為。主要有三種方式:
言語上的冷嘲熱諷,
行為上的冷淡,疏遠被嫉妒者,
具體行為或是攻擊性強的行為。

 
嫉妒源於別人在某方面(知識、才能、名譽、身分、地位、遭遇、境遇…)都比自己好,而自己又不甘心別人擁有這種優越性,進一步更恐懼自己的利益被剝削、地位不保及才能被取代等等,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由羞愧、不忿、憤怒,繼而積存怨恨、憎恨、仇恨等組成的復合情緒狀態,潛伏在自己意識中而不自知! 這種損害意識的情緒狀態,不單止影響正面思維, 更令人失去理智;久而久之身體生理上的神經、細胞、內分泌亦會產生病變。對嫉妒的危害,中國傳統醫學早就有過論述,《黃帝內經》明確指出 「嫉火中燒,可令人神不守舍,精力耗損,神氣渙失……疾病滋生。」  
 
嫉妒心態不單對自己身體、人生有負面後果,甚至對大眾事業、社會也都產生俱有危害性、破壞性的消極影響。例如,嫉妒不僅破壞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起來的理解、信任和友愛,而且還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、猜疑、怨恨和仇視,嚴重地妨礙和破壞了人際關係的正常交往
 
 
嫉妒之根源匿藏在潛意識陰暗處內,當嫉妒心遇境爆發,剎那會令人生起歹念,進而造出種種身、口、意惡孽、害人而不利己等事,甚至其禍害會延伸到下一世佛經所載其果報當墮三惡趣中。因此,必須對其堅決地、徹底地根治,否則將來會為自己的嫉妒心理付出極大的代價
 
   
當一個人如果對別人起了嫉妒心,一定要將其克服才行,如:
要及時控制情緒。樹立正確人生觀,調整自己思想、放寬胸懷來克服這種不健康心理狀態。
要減少自己的虛榮心。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別人強,人有所長,也有所短。人固然應該喜歡自己、接受自己,但同時也要客觀看待別人的長處,這樣才能化嫉妒為競爭,才能提高自己的心靈質素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。
學會尋找適當的宣泄途徑。例如,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,或者找知心朋友、親人痛痛快快地說個夠,旁觀者能幫助你阻止嫉妒心理朝著更糟糕、更深的程度發展。
借助各種業餘愛好來宣泄和疏導嫉妒心理。例如唱歌、跳舞、下棋、 跑步、打球、練書法、學畫畫、學小提琴、學鋼琴等。佛弟子則多禮拜佛、多讀佛經、多念佛…。

 
心胸寬廣是對治嫉妒的良藥。當你心中擁有了「一覽眾山小」的概念,再回過頭來看看從前的種種是是非非,你會發現曾經產生的嫉妒心是那樣渺小、卑微,甚至可笑。由此你更體會‘我之所以嫉妒,是因為我站在低處看世界’。  
當看到別人的長處,我們應該嘗試去欣賞對方的才能,從而充實自己的不足。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想,別人現在的成功,都是他(她)以前曾經努力付出的結果。俗語說: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。」 我們不知道他(她)是如何耕耘,但當我們看到別人在享受豐碩成果時,可曾想過別人付出多少代價與努力
 
   
如果我們有精力去嫉妒別人,何不把時間花在努力實踐潛修上呢!
修行人最重要是調整好、保護好自己的心,要慎防生起嫉妒,更要有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包容心。平時待人處事,要力求圓融、和睦
別人有所成就,我們不要心存嫉妒,應該生起讚歎心、歡喜心。所謂 「好事皆讚歎,善緣皆隨喜」,這就是擁有幸福人生的關鍵秘訣

 
行者座右銘嫉妒障礙修行路,放下自然心境寬  
   
  參考資料:
本網頁
 
 
> 智慧寶庫
>> 佛學淺談
>>> 四無量心
  禪定是陶冶心智訓練和淨化心靈的心理途徑
  貪欲和嫉妒綁住了一切人與神
  火燒三千功德林
 
佛教金剛乘中心(法國)   http://www.vajrayana.asso.fr
> 佛學理論
>> 四無量心
   
> 智慧廣場
>> 心病
  快樂之秘術
 
> 智慧廣場
>> 佳文
>>> 仁慈智慧的母雞
  給有福氣的人看
  比比比